■ 海南日报记者 邓钰
通讯员 陈少波
“往常大家吃的龙眼都是黄色外皮的,这地里却种着红皮龙眼,还有紫肉黄皮和黑皮黄皮……”4月26日一早,在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荣邦乡大岭居的海垦龙江果树良种良苗研发示范基地(以下简称良种良苗基地),当地网络主播郑云和搭档在直播。
“上周二基地挂牌后,我们天天都来这直播。”为何热衷在此直播?郑云说,一是直播间的观众们爱看这些奇特的种苗,二是因为看到良种良苗基地加快建设,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岭人,他们由衷地感到高兴,“这是大岭的喜事呀,人人都盼着基地赶紧发展壮大。”
郑云的话道出了大岭人的心声。“海南苗木看大岭”,苗木产业是当地人为之自豪的发家产业。然而,盛名之下,大岭苗木产业存在着规模小散弱、质量参差不齐、产业链条弱、核心技术自主性不强等局限。
为此,海南农垦龙江农场公司积极寻找破局之道,通过科企联动共设专家工作站,建设示范基地,加快产学研协同发展,在标准制定、良种良苗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推动传统苗木产业转型升级,添绿生金。
4月26日,海垦龙江果树良种良苗研发示范基地内,网络主播郑云在展示当地苗木。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蒙美顺 摄
一大困惑
小苗木如何
打造大品牌
大岭苗木产业有多火?郑云深有感触。“家家懂育苗,人人使剪刀。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夸张。”在她的童年记忆中,总有长辈手持园林剪,穿梭田间嫁接、扦插、育苗的身影。
在省内,大岭算得上成规模的老苗木产区。早在20世纪50年代,原大岭农场看中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水充沛等优势,在当地开展专业性橡胶选育种工作,并根据发展需求,选育芒果、油梨(牛油果)等数十种水果及经济作物种苗,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基础。
“虽然后期原大岭农场在机构改革中不复存在,集中的种苗科研功能也逐步消失,但深厚的积淀给这里留下了人才、技术和销路等基础。”龙江农场公司经营管理部部长焦俊介绍,经过60多年发展,大岭地区形成了一支从苗木培育、种植到销售的队伍。
粗略估计,大岭当地和周边乡镇从事苗木种植经营的家庭有500多户,共培育芒果、波罗蜜、油梨等20多类130多个品种的热带果树苗木,其中芒果苗、莲雾苗、波罗蜜苗、橡胶苗等市场销售和转运销售量在全岛约占50%的份额。
守着好基础,大岭的苗木产业却一度和“薄利多销”四个字挂钩。
“苗好卖,但卖不出价格,卖不上档次。”郑云说,大岭苗木虽然名气大,但缺乏大品牌、价格不高,有些苗农甚至低于市场价批发种苗,“为此,我从外地返乡创业,成立了电商企业,通过线上图文推广和视频直播等形式推广本地苗木。”
小苗木如何打造大品牌?为破除产业桎梏,龙江农场公司和中国热科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热科院品资所)合作,对大岭苗木产业进行摸底调研,并制定发展规模。
“总体而言,大岭苗木产业目前还处于粗放和低端阶段。”热科院品资所果树研究中心主任高爱平介绍,经过调研发现,当地苗木产业存在市场主体“小散弱”问题,多是农户单打独斗闯市场,追求即时利益为主。这就直接导致了新品种苗木培育数量少,多是引进外地品种,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少。
“此外,苗农多跟着市场走,什么火就卖什么,缺乏系统的科学规划。”高爱平说,正因苗农缺乏研发能力和配套技术作支撑,并不了解苗木的特性,基本没有后续跟踪服务,便卖不出好价格。此外,还因为苗农间技术水平不同,缺乏行业标准,导致苗木质量和出圃标准参差不齐,议价能力弱。
4月26日,航拍海垦龙江果树良种良苗研发示范基地。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蒙美顺 摄
一次探索
合作促转型
苗木卖好价
粗放生产无立足之地,大岭苗木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相比较过去小而杂乱、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苗木种植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才是当下的发展方向。”焦俊说,市场的直接反馈,刺激了当地产业开启从粗放走向精细的转型,“大家认识到,要效益就必须采取新理念。”